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第七十回 学府竹简藏秘密 学府大儒被害案中 (第1/2页)

加入书签

捕头明察秋毫&nbp;调查深入

孙老夫子顺着这条线索继续追查,终于发现这个神秘访客是一位来自京城博陵崔氏家族的幕僚,名叫周逸。

博陵崔氏,乃是大唐世家大族,门第显赫,声名远扬。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博陵崔氏便凭借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庞大的家族势力,在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其家族子弟人才辈出,或在朝堂上高居要职,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执行;或在文坛上大放异彩,以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引领着大唐的文化风尚。

在政治方面,博陵崔氏与皇室及其他世家大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们通过联姻、举荐等方式,巩固家族势力,扩大政治影响力。

不少家族子弟担任着朝廷的尚书、侍郎等重要官职,在朝堂之上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他们的政治理念和决策,对大唐的政治走向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文化传承上,博陵崔氏极为重视家族子弟的教育培养。

家族中设有专门的学馆,延请名师授课,传授儒家经典、诗词书画、历史典故等知识。

崔氏子弟自幼接受严格的教育熏陶,在学术研究和文化创作方面表现出色。

他们的诗词作品风格各异,有的雄浑大气,有的婉约细腻,在大唐诗坛独树一帜;他们对儒家经典的研究见解独到,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博陵崔氏的家族野心逐渐膨胀。

他们不满足于现有的地位和影响力,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文化领域,他们渴望掌控学术话语权,引导学术风向,培养出符合家族利益和政治理念的人才。

而崇文学府,作为大唐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自然成为了他们觊觎的目标。

这也正是幕僚周逸频繁与学府接触,暗中谋划的原因所在。

孙老夫子心中愈发笃定,这起大儒被害案,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学术观点分歧那么简单,背后很可能涉及到复杂的权力争斗和利益博弈。

张旭大儒的新学术观点,或许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从而引来了杀身之祸。

孙老夫子深知此事重大,不敢有丝毫耽搁,他将收集到的线索仔仔细细地整理成册,郑重其事地送到了长安府衙。

长安府衙内,捕头王猛接到报案后,神色一凛。

他深知学府命案非同小可,关乎着大唐的学术风气与社会安宁。

当即大手一挥,带着几名经验丰富的手下,快马加鞭赶赴崇文学府。

抵达学府后,王猛顾不上休息,凭借着丰富的办案经验,迅速投入到调查之中。

他不仅对案发现场进行了二次勘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还对现场所有的痕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他仔细查看了书房的门窗,发现窗户上有一处不易察觉的划痕,似乎有人曾试图从这里进入。

同时,他还对书房内的每一件物品进行了检查,试图找到与凶手有关的线索。

接着,他又重新询问了案发当晚所有在学府内的人员,从他们的言辞和神情中寻找蛛丝马迹。

在询问赵文大儒时,王猛注意到他的右手微微颤抖,眼神也总是不自觉地回避,这更加深了他的怀疑。

经过一番细致的分析,他将目光锁定在了赵文大儒身上。

审讯室内,气氛压抑而凝重。

王猛坐在主位,目光如炬,紧紧盯着赵文大儒。

赵文大儒虽故作镇定,可额头微微沁出的汗珠,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赵文大儒,案发当晚,你与张旭大儒争吵之事,可有此事?”王猛开门见山地问道。

赵文大儒身子微微一僵,旋即挺直腰杆,语气坚定地说道“确有此事,但那不过是学术上的正常探讨,观点不同,难免有些争论,这在学府之中,再平常不过。”

王猛微微点头,目光却始终没有从赵文大儒脸上移开,继续问道“那争吵之后呢?你去了何处?又做了些什么?”

赵文大儒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不过很快便镇定下来,回道“争吵之后,我自觉与张旭一时难以达成共识,便独自回房休息了,一夜未出。”

王猛冷哼一声,突然提高音量“既然如此,为何你说起此事时,眼神闪烁,言辞也多有犹豫?而且据我们调查,你当晚回房后不久又出了门,你去了哪里?”

赵文大儒脸色瞬间变得煞白,额头上的汗珠滚落下来,他强装镇定,辩驳道“我……我只是出去透透气,在院子里走了走,没有去别的地方。”

王猛决定从侧面突破,他不再直接逼问,而是改变策略。

他安排手下对赵文大儒的日常行踪进行更细致的跟踪,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同时,他深入调查那笔神秘的“学术交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