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回 学府竹简藏秘密 学府大儒被害案上 (第1/2页)
学府大儒遇害&nbp;疑云重重
长安,作为大唐的文化中枢,学府林立,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书香。
在众多学府中,有一座名为“崇文学府”的学府,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庄严的建筑风格而闻名遐迩。
“崇文”二字,取自“崇尚文德”之意,寄托着学府对文化传承与学术钻研的崇高追求。
踏入崇文学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大门,朱漆铜钉,庄严肃穆。
门楣之上,高悬着一块古朴的匾额,上书“崇文学府”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走进其中,一条宽阔的青石甬道直通讲学大殿。
甬道两旁,古木参天,枝叶繁茂,洒下一片片斑驳的树影。
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学府的悠久历史。
讲学大殿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大唐建筑的雄浑大气。
殿内宽敞明亮,摆放着整齐的桌椅,四周墙壁上悬挂着历代大儒的画像和名言警句,时刻激励着学子们勤奋向学。
每当讲学之时,殿内便回荡着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和大儒们深入浅出的讲解,那是知识的传承,也是文化的延续。
藏书阁位于学府的后院,是一座三层的楼阁,青砖灰瓦,静谧典雅。
阁中藏书丰富,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各类典籍应有尽有。
每一卷竹简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学识,散发着淡淡的墨香,静静见证着岁月的流转。
在这里,学子们可以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与古人对话,与智者交流。
一日清晨,晨曦初露,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洒进崇文学府,学府弟子李明便匆匆朝着大儒张旭的书房奔去。
李明是张旭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勤奋好学,对张旭的学术思想极为推崇。
往常这个时候,张旭早已在书房中研读经典,准备着当日的讲学。
可今日,书房内却异常安静,没有传出往日那朗朗的读书声。
李明心中涌起一丝不安,他用力推开书房的门,眼前的景象让他惊恐万分。
张旭大儒倒在血泊之中,面色苍白,双眼圆睁,仿佛在死前看到了极其可怕的事情。
他的身旁,散落着一些讲学用的竹简,竹简上的字迹被鲜血染红,显得格外触目惊心。
李明愣在原地,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他颤抖着双手,大声呼喊着“快来人啊!张旭大儒被害了!”
这声呼喊,瞬间打破了学府清晨的宁静,一时间,整个崇文学府都沸腾了起来。
其他大儒和学府弟子纷纷赶来,看着眼前惨不忍睹的场景,众人都悲痛万分。
学府中德高望重的孙老夫子,缓缓走上前,蹲下身子,仔细查看张旭的尸体。
他眉头紧皱,眼中满是悲痛与疑惑。
在大唐,学府是知识的殿堂,向来安宁祥和,如今竟发生如此命案,实在令人震惊。
孙老夫子发现,张旭的致命伤在胸口,是被一把锋利的匕首刺入。
伤口很深,显然凶手出手极为狠辣。
在张旭的手中,还紧紧握着一卷讲学竹简,似乎在临死前,他拼尽全力也要保护这卷竹简。
孙老夫子轻轻掰开张旭的手,拿起那卷竹简。
这是张旭在近期讲学中使用的竹简,上面记载着他对于儒家经典《论语》的独特见解。
张旭向来治学严谨,他的讲学内容深入浅出,深受弟子们的喜爱。
孙老夫子翻阅着竹简,发现其中有几处内容,与当今学府中主流的学术观点存在明显分歧。
这时,一位名叫王浩的学府弟子站了出来,他神色慌张,声音颤抖地说“我……我昨晚看到赵文大儒和张旭大儒在书房中争吵,声音很大,好像是在争论学术问题。”
赵文大儒也是崇文学府中的一位知名学者,他的学术观点一向比较保守,与张旭的创新思想常常产生激烈碰撞。
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赵文大儒,赵文大儒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急忙解释道“我承认,昨晚我确实和张旭探讨过学术问题,我们之间有一些分歧,但这只是学术上的争论,我怎么可能因为这个就杀人呢?”
然而,众人对他的解释并不完全信服。
在这学府之中,学术观点的分歧有时会引发激烈的争论,甚至可能演变成更深层次的矛盾。
难道张旭的死,真的是因为学术观点的分歧吗?
孙老夫子决定从张旭的学术研究入手调查。
他组织了几位资深的大儒,仔细研究张旭近期的讲学内容和学术著作。
他们围坐于藏书阁的长桌旁,神情专注地翻阅着资料,时而眉头紧锁,时而低声交流。
随着研究的深入,张旭那些大胆新颖的学术观点逐渐展现在众人眼前。
张旭在对《论语》的解读中,打破了沿袭已久的传统认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