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七十三、苏府一家子(五千二) (第1/4页)

加入书签

“县令大人,上回阿父差我去县衙补税,你正好不在,没能见一面,十分遗憾,今日也算是了却一桩心愿。” </br></br> “苏兄不用如此见外,在下今日是以令姜师兄的身份拜访,在下老师又与令尊故交,咱们平辈相交即可。” </br></br> “那……就斗胆称呼一声良翰兄了。” </br></br> “正该如此。” </br></br> 听到彩绶报信,欧阳戎暂别小师妹,不打扰她休息。 </br></br> 出门后,在院外的窄巷里,遇到了等候多时的苏家大郎苏扶,二人立马行礼寒暄了两句。 </br></br> 谢令姜是女儿家,没有允许,苏大郎自然是不能擅自进她院子,只能在门外等候。 </br></br> 刚刚走之前,还听小师妹补充说,伯父伯母对苏家大郎家教颇严,常年在书房苦读,把各类老师恭请上门。 </br></br> 若不是小师妹忙着县衙的事推脱掉了,估计她都得给这个年长她数岁的苏家大郎当回老师了……可见,整个苏家都很关注这位长子的学业。 </br></br> 对此,欧阳戎倒也没多意外,读书总比吃喝玩乐好,这么看来苏府虽富,但家风还行。 </br></br> 小巷位于两位女郎的闺院之间,两侧红墙遮挡、光线略暗。 </br></br> 巷内,欧阳戎与苏扶行礼过后,二人相互打量。 </br></br> 待瞧清楚眼前这个胡子拉碴,顶着黑眼圈的忧郁大叔。 </br></br> 欧阳戎不禁微微后仰了下,转头望向领他来的好像是名叫彩绶的包子脸丫鬟。 </br></br> 你确定这不是苏伯父? </br></br> 是仅大我两岁的苏大郎? </br></br> 机敏的小丫头似乎是看出了欧阳戎眼神里的疑惑,木鱼连点器般的点头,还眨巴眼睛。 </br></br> 欧阳戎被小小的震撼了一下。 </br></br> 好家伙,二十三岁的年纪走出了三十二岁的成熟。 </br></br> 他回过头,又悄悄打量了下身前青年,不禁有些感叹,年纪轻轻就一把年纪了。 </br></br> 苏大郎好奇摸脸,“良翰兄为何这样盯着我看啊?” </br></br> 欧阳戎摆手,“没…没事,就是久闻其名,终得一见,苏兄……挺成熟稳重的。” </br></br> “良翰兄缪赞了。” </br></br> 苏大郎脸色欣然,他挠挠后脑勺,似有点不好意思,转头看了眼隔壁某位梅花妆女郎的院子,小声嘀咕: </br></br> “成熟稳重吗……还是第一次被人这么夸,阿妹天天说我不成熟,欸。” </br></br> 欧阳戎失笑。 </br></br> 旋即,苏大郎请欧阳戎去书房一坐,后者今日无事,自无不可。 </br></br> 二人沿着小巷,边走边聊。 </br></br> 欧阳戎又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位苏家大郎其实也没刚刚第一眼看上去那么老气。 </br></br> 苏大郎身材高大,肩膀很宽,而肩宽之人骨架必大。 </br></br> 走在巷中,他与欧阳戎只能一前一后,都没法并肩而行。 </br></br> 再说,虽是胡子拉碴,不过当下男子蓄须却是大周朝的时尚,倒也不太奇怪。 </br></br> 反而像欧阳戎这样不喜欢蓄须的,却显得太过年轻,若不是在龙城县衙,他气质深沉,雷厉风行,会很容易压不住那帮官吏老油子。 </br></br> 另外,苏小妹还没见过,但看那日相遇时的身段气质,想必不差,这苏家的基因还是可以的。 </br></br> 苏家大郎也是相貌端正顺眼,就算是成熟的像个大叔,那也是胡子拉碴的忧郁款,而不是油腻款。 </br></br> 瞥了眼苏大郎很深的眼袋,笼袖随行的年轻县令好奇问: </br></br> “苏兄这是……昨夜操劳过度?” </br></br> 苏大郎揉了揉日渐憔悴的脸庞,一声幽叹: </br></br> “最近学业颇重,昨日经义先生又拖堂,晚上写功课写的晚了一点,今早爬起,听闻良翰兄驾到,就立马出门了,冠容可能有些不整,良翰兄勿怪。” </br></br> “无妨无妨。只是苏兄这书读的……有点强度啊。” </br></br> 欧阳戎感叹一声,虽二人是第一次见面,但苏大郎这副学傻了的模样,让某人颇为亲切,甚至还想传授点过来人的摸鱼经验。 </br></br> 果然,卷,在哪个时代都是一样的。 </br></br> 哪怕是这位家财万贯、锦衣玉食的苏家大郎。 </br></br> 只是不知道这苏大郎是在竞争上岗什么东西。 </br></br> 刻苦读书的话,苏家人应该是想让他走科举入仕的路子了,不然总不会是经商,或者仅仅守着眼下这一亩三分地的祖业吧? </br></br> 不过大周朝的科举可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年南方取士都不超过一手之数。 </br></br> 去往书房的路上,欧阳戎本想找话题批判两句南北士子的不良内卷,可是转念一想,他一个进士探花郎,好像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