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89章 江弦热 (第2/3页)

加入书签

的困局。

“《金家轶事》立意很好,内容很有意思,是个很不错的题材,不足之处是前半部分写得太拖了.”

苏晨握着笔,在他三审的稿件上写下最终的评审意见,而后叹一口气。

“唉,好稿子还是太少了。”

“主编、主编。”

正惆怅着,一名女编辑冯小双推开他办公室的门。

“您来看看这个。”

“怎么回事?冒冒失失的。”苏晨开口道。

这名女编辑负责的是他们《花城》“香港通讯”“海外风信”和“外国文学”这些个栏目。

其实就是选摘出一些发表在香港、国外的好稿子,发表在他们的《花城》上。

“漂流者?”苏晨拿起稿子看了一眼,发现是英文稿,不过他英文水平不错。

“是我刚找来的稿子。”冯小双道:“您看看是谁写的。”

“.江、江弦?”

苏晨眉头越发皱紧,“什么情况?江弦又在哪发新稿子了?”

“国外!”

冯小双讲述起自己是如何发现了这篇稿子。

作为一名负责海外文章版块的文学编辑,冯小双对海外那些知名畅销常有关注。

最近发现一部名为《漂流者》的在美国非常火爆,冯小双深入了解后,忽然发现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的作者是江弦!

“发现这事儿以后我也挺吃惊的。”

“你读过了?”

“读过了。”

“感觉稿子怎么样?”

“.惊世骇俗。”

冯小双思索几秒,才想出这么一个形容的词汇,“我一开始以为这是一个漂流求生的题材,后来才发现不是这样的,每读到一个新的部分,都会诞生出一种崭新的意义,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写出这样一篇的,又奇特然而也是非常容易读,奇谈、寓言和道德故事全都糅合在一块儿要不您先读一下吧。”

“有这么好?”

苏晨一阵奇异,听冯小双说的玄之又玄,难免便对这篇感到了更大的好奇。

一个下午的时光很快过去。

随着黑夜的降临,早春时节的广州正是回南天,早晚湿度很高,墙上的水珠不偏不倚的落到苏晨的脖颈上,让他感受到一阵刺骨的冰凉。

“好啊!”

“好一篇漂流者!”

只是用“好”这个字来形容《漂流者》可能都已经不够。

这篇带给他的,可能会是一种终身难忘的阅读体验。

当苏晨合上书本的瞬间,他觉得心中满满的,想说的好像很多,可又好像什么都说不出来。

而且看完这篇以后,他忽的生出一份感悟。

如今《花城》岌岌可危,作为杂志的主编,苏晨能做的就只有在有限的程度内尽可能的提升杂志质量,免得杂志陷入无可挽回的境地。

而他这段失落的生活经历和傅三明在海上漂流的经历类似——在茫茫大海上,傅三明不知道自己现在所作的一切求生行为能否带《花城》走出困境,傅三明也并不知道自己将漂流去哪里,自己最终的结果又是什么。

“真的是江弦写的?”

“应该是他。”冯小双说,“我有个朋友在作协,听他说江弦最近人去了美国,参加一个写作计划,可能是他在美国发表的作品,这最近在美国特别火,听说在《纽约日报》的排行榜一直都能排进前十。”

“这个江弦在国外都吃的那么开?”

苏晨一脸惊讶,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江弦这位作者了。

“你知道老舍的《骆驼祥子》么?”他忽的问冯小双。

“知道啊。”

冯小双一阵奇怪。

《骆驼祥子》这部老舍的代表作品,这部堪称名著的惊世之作,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之一,放眼国内,没读过的人能有几个?

苏晨顿了顿,自顾自道:

“老舍当年也是游历欧美、走访南洋,他老人家当年写《骆驼祥子》,写完以后又在美国出版,刚上市,就成为美国当年‘每月一书’的畅销书。”

“他老人家,不仅国学基础深厚,又有放眼看世界的西方文学知识和素养。”

“现世的作家里,老舍仍是一座高峰,他作品在海外传播和接受程度非常高,相比较其他现代作家,受到国外关注的时间也非常的早,是很多国外文学工作者的研究对象。”

“.”

冯小双静静听着。

虽然苏晨没有将江弦比作老舍,但她难免会心生出这样的期待。

江弦能否是第二个老舍?

若是能再出这么一号人物。

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也算是没在他们这一代断了档。

“主编,我打算和江弦联系一下,约一下他的这份稿子,咱们的下一期杂志就用上。”

“没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