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千一百二十五章 夺嫡之争 (第1/2页)

加入书签

许久,杨波突然开口道:“九龙夺嫡!”</br></br> 众人全都看向杨波的方向,大家满是诧异,不太明白杨波的意思。</br></br> 杨波说了四个字之后,就没有再多说,因为他很犹豫,现在他已经差不多确定,他们这是来到地球的上古时代,他不确定,自己做出的改变,会不会对后世产生影响!</br></br> 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禹的后面,应该是由启来继承大统,如果他们扶持其他的皇子争夺帝位,当然能够获取密文,但也会改变某些进程!</br></br> 杨波犹豫了很久,终究没有下定决心。</br></br> 三号若有所思,他看向杨波道:“五号道友,既然我们来到了这里,那么就不应该畏惧改变!”</br></br> “我们的力量是微弱的,哪怕是对历史进程做出了一定改变,也会有人修正过来!”</br></br> 杨波愣了一下,他看向三号的方向,若有所思。</br></br> 杨波他们一行人能够来到这里,这是因为有道祖的布局,既然道祖已经做了这些,那就不会畏惧改变!</br></br> 杨波下定决心,开口道:“我们要扶持其他继承人!”</br></br> 其实,杨波接触到阳城的高层,他很清楚,这时候呼声最高的并非是启,而是伯益。</br></br> 伯益当年曾经协助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如今大禹即位,伯益仍旧是高层执政官,仅在禹之下!</br></br> 因此,启想要继位,那就必须要战胜伯益!</br></br> 大禹当年治水三过家门不入,正因为如此,大禹深感对启有愧,因此把密文传授给了启,却没有传授给伯益,这已经是很明显的信号了!</br></br> 只不过,这时候所有人都还在想着禅让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世界最终会变成世袭制!</br></br> 哪怕是杨波一行人坐在一起商议,大家的意见也是想要支持伯益,因为伯益最有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br></br> 唯独杨波不同意。</br></br> 三号看出杨波的态度坚决,他忍不住问道:“五号,你是不是知道些什么?”</br></br> 杨波密文传授给启的事情说了出来,坚定道:“既然启已经得到了密文,那么最终与伯益的斗争,他就一定会取得胜利!”</br></br> 六号瞪眼,“这不可能!我们来到这里三年,几乎所有人都认同禅让制,如果禹把帝位让给启,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不是明智之人能够做出来的事情!”</br></br> “我相信,既然禹能够治水,能够心怀天下,他就一定不是那么狭隘的人!”</br></br> 四号跟着点头,“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我觉得禹应该不会这样做,他应该会守规矩!”</br></br> “等到禅让的时候,他一定会把密文传授给伯益,到时候,咱们顺利成章能够拿到密文!”</br></br> 二号皱眉,并没有开口。</br></br> 杨波看向他们,“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br></br> “我们现在支持伯益,并不会让伯益太过感激,但是现在支持启,却能够获得他的感激!”</br></br> “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最终是伯益获取了胜利,他会把密文传授给我们吗?”</br></br> “哪怕是我们支持启,都不一定能够获取密文!”</br></br> 众人一时间沉默了下来,密文是极其珍贵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想到要押注,但事情显然并没有那么简单,毕竟无论是伯益,还是启,现在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很高,就算是支持他们,他们也不可能获取!</br></br> 二号看向杨波,忍不住问道:“五号,你是想要支持哪一位?”</br></br> 杨波开口道:“我想支持象!”</br></br> 大家都惊讶地看向杨波。</br></br> 杨波所说的象,并非是他之前的部落首领,而是禹的侄子,他弟弟的儿子。</br></br> 这个时候,象在阳城并没有多少存在感,尽管是禹的亲侄子,但是仍旧亲自耕种,依靠自身养活自己,非常不容易!</br></br> 任何时候,想要获取足够的声望,都需要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交际,如果连果腹都做不到,又怎么可能有足够的声望?</br></br> 这三年,杨波他们经营茅台酒,获取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因为他们向来低调,哪怕是很多人都清楚,但是很少有人多想。</br></br> 杨波正是要把财富都投到象的身上!</br></br> 现场沉默了很久,三号率先开口道:“我赞同五号的意见!”</br></br> “不管是启,还是伯益,他们现在的身份地位都很高,哪怕是最终继位,我们想要拿到密文的可能性也不大,既然如此,还不如投资象,还有几分可能性!”</br></br> 二号点头,“我同意!”</br></br> 四号和六号对视一眼,两人相继点头,茅台酒是杨波提出的意见,也是他做出来的,因此杨波的话语权相对要重很多。</br></br> 因为大家一致赞同,大家开始行动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