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 宗宪投靠 (第1/2页)

加入书签

“下官现在总算是明白,为何声名狼藉的大方和尚炒制的松萝茶能够天下盛名、千金难求了。这茶叶如龙蛇在杯中翻滚,一口入喉,如兰在舌,沁人心脾;如魄在天, 飘飘欲仙,如若人间有仙品,那非此茶莫属了。咳咳,下官不得不食言了,大人方才说的走了让我带半罐走的话还算不算数,如果不算数,下官也要厚颜向大人讨要半罐带走了。”</br></br> 胡宗宪品了一口茶后, 仿佛每一个毛孔都陶醉了,极尽推崇松萝茶,赞不绝口。</br></br> “哈哈哈,本官言必行,行必果,自然说话算数,你深识松萝茶之内韵,是松萝茶的明主,这半罐茶不与你与谁?!从此刻起,这半罐就姓胡了。”</br></br> 赵文华闻言,不由哈哈大笑了起来,大方的将半罐茶递给了胡宗宪。</br></br> “多谢赵大人厚爱,下官就却之不恭了。”</br></br> 胡宗宪双手接过半罐松萝茶,喜不自胜的笑了起来,视若珍宝一样收入袖中。</br></br> “呵呵,梅林这次深夜来访,不知所谓何事啊?”赵文华微笑着问道。</br></br> “回禀大人, 宪虽不才, 亦有剿灭倭寇、匡扶社稷之志, 今晚特来毛遂自荐,以佐大人靖平东南。”胡宗宪也不藏着掖着,向赵文华躬身长揖,直截了当的说明来意。</br></br> “梅林快快请起,快快请起,我有梅林相助,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何愁倭寇不灭,何愁东南不平!”</br></br> 赵文华闻言,禁不住一脸高兴的上前搀扶起胡宗宪,对其主动投靠,非常满意。</br></br> 虽然走了朱平安,但是来了胡宗宪,这波不亏,甚至还赚了。</br></br> 论身份地位,胡宗宪可是圣上钦点的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身份地位远在朱平安之上。论学识才干,胡宗宪的学识才干也丝毫不弱于朱平安,胡宗宪在嘉靖十七年,就以26岁的青年之龄高中进士,虽然不如朱平安弱冠之年就高中状元那么夸张,但是相比之下也不逞多让,而且胡宗宪授官青州益都县令后,一个任就彰显了卓越的政治才干,先灭蝗灾,又平山贼,接着又巡按宣府、大同等边疆重镇,整饬军纪,巩固边防,成绩卓著:再然后巡按湖广,平定苗民起义,步入仕途这十来年间,一步一个脚印,稳步上升,政绩卓著,声名鹊起;两个月前,圣上钦点胡宗宪出人浙江巡按御史,对其寄子厚望。</br></br> 可谓是文武双全,政才出众,有勇有谋!</br></br> 论年纪经验,胡宗宪年纪比朱平安大二十来岁,经验比朱平安丰富多了,办事又沉稳老练,比朱平安这个办事容易冲动的小年轻老练多了。</br></br> 论识时务,自己主动邀请朱平安,朱平安虽未彻底拒绝,但也没有接受,人家胡宗宪可是主动来投,比他朱平安识时务多了。</br></br> 这才是真正的俊杰!</br></br> 张经只手遮天,视东南军务为禁脔,不容他人插手置喙,东南的官员对自己敬畏,对张经更敬畏,今有胡宗宪来投,东南之困局可破矣。</br></br> “现在夜已经深了,梅林就别回去了,就在衙门歇了,我正好与梅林秉烛夜谈东南时局。”赵文华指着窗外的漆黑夜色对胡宗宪挽留道。</br></br> “多谢大人体恤,那下官就厚颜在贵衙借宿一宿。”胡宗宪立刻应声道。</br></br> 赵文华满意的点头不已,令人置办了些酒菜送入书房,他与胡宗宪秉烛夜谈。</br></br> “梅林,我初来乍到,东南倭局如今是何情形?”赵文华询问道。</br></br> “回大人,如今东南倭患如火如荼,日益严重,甚至说糜烂也不为过。自从拒绝大倭酋汪直开市提议后,汪直勾结倭寇大举入侵,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浙西、江南、江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数万倭寇攻陷城池、要塞,杀害百姓无以计数,倭寇还俘虏数不胜数的百姓,逼迫为其做事,妇女昼则纺织,夜则被欺凌,壮男被逼迫为奴,甚至逼迫加入倭寇充作炮灰。倭寇劫掠的财物、绸帛不可计数,劫掠完毕,则纵火为害,烟火滔天,损失难以计量,百姓苦不堪言;除了汪直外,另有倭酋徐海、陈东等聚集四万余倭寇盘踞浙江拓林川沙堡等地,而且每日都有新的倭寇向其盘局地汇聚,徐海陈东等辈不时纵兵劫掠周边城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亦是为害甚重。余者倭寇亦有十多伙,不过部众小则数百,多则数千,虽不如此两股倭寇声势浩大,但危害亦不小。”</br></br> 胡宗宪叹了一口气,将江南倭寇肆虐的情况,简要的禀告给赵文华。</br></br> “天杀的倭寇,小打小闹也就算了,竟敢如此猖獗,东南乃是我大明赋税重地,倭寇在东南如此肆虐,严重威胁我大明财政收入,动摇我大明江山社稷,圣上为此忧心不已,倭寇真是罪该万死!”</br></br> 赵文华闻言,很是愤慨的说道。</br></br> “大人所言极是,因为倭寇影响,江南各地今年上缴的赋税不足往年三成,被倭寇劫掠而走的财物,更是不是几万万两。”胡宗宪跟着叹了一口气,进一步补充说道。</br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