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零三章 峡沟激战擒零参东部阙师伏重兵 (第2/3页)

加入书签

。韩遂离不开战场,答应战事后去阿阳祭奠吕其。</br></br> 成公英将零参部的伤兵和联军的伤兵都交给运输车队送回允吾。让张横军即刻返回乌氏,以防先零羌零坚。</br></br> 杨秋来报攻克零参的老巢安定郡阴槃县县城,但零参留守的七百骑在杨秋军到达城下前得知信报,带着家眷全部逃往鹑觚县,与滇吾部合兵一处。故所得阴槃县县城是座无兵的空城。</br></br> 当地的望族在零参攻占阴槃县县城时都纷纷让出城中的房屋,退到乡间的庄苑。杨秋入城后又请该县望族搬回城中居住。</br></br> 对于零参部归降兵,韩遂颇感棘手。这些东羌人对有东羌血缘的马腾非常认同。如放在联军中,恐遇马腾时会哗变。</br></br> 成公英出主意,将其派到钟羌地或西镇,那里远离马腾。韩遂采纳,先派二百骑押送允吾,放在预备部接受训练。</br></br> 在西大营招来各营主官开会。韩遂表示对杨秋、张横、吕发等的奖金和补偿费等年底发放。当前仍不能松懈,继续围城。</br></br> 成公英对联军将领们道:“在朝廷收走上邽县、冀县、豲道县三地后,沿渭水攻击长安失去了突袭的可能。</br></br> 在马腾丧失右扶风郡漆县后,通过泾水进攻长安也失去了突袭的可能。</br></br> 唯有以和马腾冲突为由夺回陇县,出陇县,沿汧水转渭水仍可奔袭长安。</br></br> 一旦收复陇县,汧水通道就通了。此外,汉阳郡望垣县横在冀城和上邽县之间,仍在联军梁兴手中。</br></br> 必要时,可从洮水南岸发兵,过西县、望垣县,达渭水北岸,骑兵沿渭水北岸,可增援陇县,或进入三辅。</br></br> 此番韩宛军和梁兴军向陇县秘密行军,上邽县县城中的永阳太守盖顺和冀城中的凉州牧韦端不知晓。”</br></br> 韩宛道:“望垣县是李傕蚕食之计的破绽。”梁兴等大为赞同。</br></br> 对于是否真的要围困马腾十四个月直到其粮尽,联军将领意见不一。半数人怕围久会重蹈陈仓之战的覆辙。</br></br> 成公英回应道:“吾认为不可能,陈仓之战,皇甫嵩拥兵四万蹲在郿县观战,最后待联军疲惫之极退兵前给联军致命一击。而当下,零参援军一路已化解,估预汧县、隃麋县的援军还会再来一次,吾等只要围城打援,再歼灭这支援军,马腾必陷入绝望,做出出战或突围之举动,届时吾军必破之。”</br></br> 韩遂问道:“因何故汧县(今日的陇县)、隃麋县(千阳县)的援军迟迟未到?会不会学皇甫嵩?”</br></br> 成公英道:“有两个可能。一是等北地先零羌零坚主力到达;二是隃麋县群龙无首,意见不一。”</br></br> 梁兴问:“隃麋县马腾的部属会不会联络李傕、郭汜,然后在隃麋县集结重兵,待吾疲时出击?”</br></br> 见众人把目光都聚过来了,联军探部总管韩桥应道:“探部在长安和隃麋县都有谍人,李傕等部一有出动,吾探部飞骑可赶在其之前半天送来信报。”</br></br> 韩仁问:“陈仓之役吾军为何未提前得到信报?”</br></br> 韩桥答曰:“那天大雾,皇甫嵩军借雾遮,乘船沿渭水偷袭,侥幸成功罢了。若吾军有一支部军坚持抵抗半个时辰,吾十万大军必可大获全胜。”</br></br> 怕韩桥说多了往事众将难受,韩遂插话道:“众将和探部此番围城遇大雾、大雨、大雪时务必多加防范。”众将允诺,各自回营。</br></br> 韩遂叫住韩宛,命其在东边多挖陷井,熟悉地形,防备东边援军。韩宛领令,回营布防。</br></br> 韩遂仍不放心,从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抽五百铁骑移到东北角和东南角,使那两处的铁骑各达一千五百骑。</br></br> 安稳了几日。这天,韩遂的眼皮直跳,想想还是对东边不放心。联军上下对陈仓之役心存余悸,前不久又遭长平观大败。故此役只能胜,不能有任何闪失。</br></br> 东边韩宛一万二千骑,是韩家军主力。如果东边来一万援军,马腾带一万兵从东门杀出,韩宛和三千铁骑能否顶得不溃直到南门、北门的联军赶到?如果东边来二万援军或更多怎么办?</br></br> 韩遂越想越后怕,以四万军分四面围困城中一万军或犯了兵家大忌,未遵守“围城必阙”,虽然“围城必阙”历来都有争议。</br></br> 金城主力尽出,尚怕在枹罕自立的河首平汉王宋建偷袭金城。</br></br> 韩遂自幼未学过兵书,被北宫伯玉等人硬推到这个联军帅位,平日征战完全是靠悟性。</br></br> 这些年深感战事布阵不易,稍有考虑不周,轻则损兵折将,重则丢掉自家性命。</br></br> 韩遂到西北角铁骑营中约见成公英,商议是否从东门外撤走韩宛部,让马腾从东门出逃,用伏兵半路截杀。</br></br> 成公英也考虑过,认为网开一面可行,但布阵远比围城复杂,需要勘察地貌,选一个伏击点,还要阻击援军或让援军与城中突围军衔接不上。</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