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复命 (第1/2页)

加入书签

严嵩得到密信的翌日,徐海等人一行也返回了京城复命。嘉靖帝抽空在无逸殿东暖阁召见了徐海、彭成等一行,内阁首辅严嵩、次辅徐阶等人随侍在侧。</br></br> “臣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br></br> 徐海、彭成等人在太监通传后,步入冬暖阁,恭敬行大礼拜见嘉靖帝。</br></br> 嘉靖帝依然身着一袭蓝布八卦道袍,坐在龙椅上,龙椅上铺着一张八卦垫,身材消瘦,却威严十足。待徐海等人大礼行万后,嘉靖帝一甩袖子,手搭在龙椅上,淡淡问道:“免了,汝等此番核查,情况如何?”</br></br> 徐海作为核查组负责上,恭敬的开口回道:“回圣上,弹劾不实。朱平安于靖南并无勾结粮商、收受贿赂之举,其不仅无过,反而有功。大半江南,一片哀鸿遍野凄凄惨惨,唯独朱平安治下的江南,粮米充足,宛若世外桃源。”</br></br> 徐海回禀的时候,彭成、张文博等人恭敬的立在一旁,低着脑袋,看着自己的脚尖。这是规矩,多人参加召见,只能有领头者回答圣上的问讯,其余人不能插嘴,更不得交头接耳,唯有圣上特别问他们某人的时候他们才能开口。</br></br> “哦?”嘉靖帝闻言,略有诧异,饶有兴致的问道,“朱小子是如何做到的?”</br></br> “回圣上,朱大人在洪灾来临之前,已作预防......”徐海便简要的将朱平安在靖南提前预防、界定粮价、募捐公示、以工代赈等做法汇报了出来。</br></br>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朱小子以利为饵,引粮商入彀,深得‘利’字之奥,是个鬼才。”嘉靖帝对朱平安界定粮价的行为点评了一句。</br></br> “汝方才所言,粮商捐款十一万两?数字可属实?朱平安确无贪墨?”</br></br> 嘉靖帝又问道。</br></br> “回圣上,数字属实,朱平安确无贪墨。有捐赠书及捐赠公示为证,臣已抄录。”徐海恭敬的回道,说着从怀里取出了从靖南带回的数份捐赠书及抄录的捐赠公示。</br></br> 黄锦下去从徐海手里接过相关文书,恭敬的双手交给嘉靖帝审阅。</br></br> 嘉靖帝看了一遍后,忍不住摇头笑了,“朱小子竟然连张三捐赠5个鸡蛋、王五捐赠了2斤青菜都公示出来......每一笔捐款与支出俱是记录在册,看来确实清白,这让朕想起朱小子光屁股稽查太仓的事。”</br></br> “惟中,你们也看看。”</br></br> 嘉靖帝对严嵩、徐阶两人说道,示意黄锦将相关文书传给两人浏览。</br></br> “公开透明,巧夺天工......一份捐赠公示表,一份捐赠使用表,每一笔捐赠的来龙、去脉都记录的清清楚楚,朱平安的清白也由此可见。”严嵩览后,对朱平安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完全是一副欣赏提携后辈的长者姿态。</br></br> “朱平安确实清白。”徐阶简单附和了一句,嘴角有一抹笑容。</br></br> “商贾竟有此财力?区区靖南一地粮商,竟然捐款十一万两?粮商尤富如此,盐商岂非更甚?!”嘉靖帝手指轻轻敲了敲龙椅扶手,脸上阴晴不定,扫视严嵩和徐阶,“惟中,华亭,汝等回头与户部、兵部、巡盐御史等司,再议一议给事中朱伯辰上的那份《议改盐法疏》,后日重新拿出一个章程,报与朕听。”</br></br> 上个月的时候,给事中朱伯辰议改盐法,以正盐加带余盐的方式,解决近年来北寇南倭导致的兵饷不足问题,朱伯辰建议凡商人报中正盐一引,允许其带余盐二引,各为一包,连包索共二百八十五斤。正盐开边,由南京户部给引,余盐纳价,运司给以小票。余盐盐价银,淮南定为五钱五分,淮北五钱。每年正盐、余盐,约可得盐银一百一十万两,以补足兵饷。</br></br> 嘉靖帝当时览奏,对一百一十万两盐银还很满意,有意批准施行,不过现在从靖南粮商捐赠的数目来看,这一百一十万两盐银还是少了。</br></br> 在盈利方面,贩盐可比贩粮暴利多了,有了对比,嘉靖帝如何会满足。</br></br> “臣遵旨。”严嵩和徐阶两人躬身领旨,对于嘉靖帝的想法他们了然。</br></br> “对了,朱小子在靖南搞的以工代赈,汝再与朕详细说来。”嘉靖帝再次对徐海道。</br></br> “遵旨。朱大人在靖南组织灾民进行工程建设,包括兴修水利、修建城墙、开垦荒地、建造防倭哨堡等,以发放工钱的形式,替代直接救济。朱大人言此不仅可使百姓自食其力,活的更有尊严,又可形成一批有益于靖南长治久安的工程......”徐海将他在靖南的所见所闻详细的汇报开来。</br></br> 嘉靖帝闻言点了点头,又问江南洪灾情况如何,徐海一一如实回复。</br></br> “汝等此行还有什么要禀告的?”嘉靖帝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又问道。</br></br> 徐海斟酌了一下,将朱平安提出的密折,如实的汇报给了嘉靖帝。</br></br> “回圣上。经此事后,朱大人有感而发,提了一个想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