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 一波三折 (第1/2页)

加入书签

退了?!</br></br> 倭寇竟然退了?!</br></br> 赢了?!</br></br> 我们竟然赢了?!</br></br> 崩溃边缘的明军像是中了亿万头彩一样,先是难以置信,继而狂喜不已。</br></br> 虽然难以置信,虽然不可思议,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啊,一番激烈的交战之后,生猛凶残的一塌糊涂的倭寇被他们打跑了,龟缩回庭院内!</br></br> 想一想,我们人多,倭寇人少,以人多打人少,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啊!这就是人多势众的优势!</br></br> 于是乎,明军崩溃的士气再度聚拢,升腾!</br></br> “乘胜衔尾追击!不要让倭寇闭门!追进庭院,剿灭倭寇!”“剿灭倭寇,人人赏银十两!”</br></br> 刘知府和徐千户不失时机的指挥明军追击“逃跑”的倭寇,并许下重赏!</br></br>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br></br> “杀啊!”</br></br> “杀倭寇,领赏银!”</br></br> 在刘知府和徐千户指挥和重赏的刺激下,明军向着庭院发起了冲击!</br></br> 倭寇退入庭院,大门尚未来得及关闭,最前头追击的明军与倭寇也就数米的距离,如此短的距离,等最后一名倭寇退入庭院,倭寇根本来不及关闭大门......</br></br> 看到这一幕,刘知府和徐千户眼中不由又升起了激动的目光,嘴角也微微扯出了一抹笑容。虽然开局不顺,倭寇的生猛残忍超出了想象,但是结局还是在预期之中;虽然损失大了点,功劳打了一点折扣,但是功劳还是功劳。</br></br> 果然,最后一名倭寇退入庭院,倭寇根本来不及关闭大门,明军距离大门也就不足三米!</br></br> 一个冲刺就能进入庭院!</br></br> 看到这一幕,刘知府和徐千户目光更加激动,嘴角的弧度也更大了......</br></br> “砰!砰!砰!”</br></br> “嗖!嗖!嗖!”</br></br> 几声火枪响声、弓箭刺破空气声在最先的明军即将冲进倭寇占据的庭院时响起。</br></br> “啊!”“啊!”“啊!”</br></br> 枪响、羽箭响后,冲在最前面的明军立时发出一声声惨叫,中枪、中箭倒地身亡!</br></br> “砰!砰!砰!”</br></br> “嗖!嗖!嗖!”</br></br> 枪声继续,羽箭继续!</br></br> 枪无虚发!箭无虚发!倭寇的每一发子弹、每一支羽箭都准确命中一名明军。</br></br> 最前面的数十名明军像是被割草了一样,砰砰砰,一个个扑倒在地,瞬间倭寇占据的庭院门口就躺下来数十名明军尸体!门前血流成河!</br></br> 有了前面这数十名鲜活的例子,后面的明军顿时动作整齐划一,停下,转身,往回跑,速度比他们来时更快,这一刻,他们恨不得爹娘多给他们生一只脚,好跑得快一些!</br></br> 刘知府和徐千户脸上的笑容早已枯萎!眼睛中的激动也早已变成了震动!</br></br> 倭寇太尼玛凶残了!明军跑回来不说,还有些明军想要继续跑,离开战场做逃兵!</br></br> “徐千户!快!斩杀逃兵!!以免局面失控!”刘知府急忙大喊道。</br></br> 徐千户在刘知府的提醒下,顿时反应了过来,一催战马,提着长枪追上最近一名逃兵,一枪将其身体洞穿,然后弯弓射向跑的最快的逃兵,一箭射了过去,呃,偏了,徐千户脸色微红,又拔出一根羽箭射了出去,好在逃兵距离不算远,这一次射中了!逃兵被一箭射翻在地!</br></br> “都给我停下!哪个敢逃,这就是你们的下场!”</br></br> 徐千户挽着马缰绳,横在原地,举起鲜血淋漓的长枪,着呼噜噜往回跑的明军大声呵斥道!</br></br> 有两个倒霉蛋做例子,溃逃的明军在徐千户的威胁下,总算止住了脚步。</br></br> “倭寇只有一百多人,我们还有一千多人!倭寇远道而来,没有粮食补给,而我们随时都可以得到人马、粮草补给,我们野战杀不死他们,围也能困死他们!”刘知府大声道,“跑什么跑,坚持住,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br></br> “稳住,弓箭手上前,盾牌手掩护,包围庭院!”徐千户也跟着下令。</br></br> 不用野战!只是包围围困庭院,那还行!明军听说不用野战,只要围住庭院就好,顿时松了一口气,在刘知府和徐千户的指挥下将庭院层层包围了起来。</br></br> 接着,刘知府和徐千户商议了一番后,各派了十人,令他们回去喊援兵,同时令援兵多带弓箭。</br></br> “哦,对了,徐千户,你们卫所不是还有两门火炮的吗,让人拉过来,炮轰倭寇!”</br></br> 刘知府想到了卫所里的火炮,连忙对徐千户说道。</br></br> 若是将火炮运过来,对准倭寇占据的庭院,几炮下去,定能炸死不少倭寇,令倭寇士气大跌,也能使我军士气大涨,炮轰过后,残余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